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讀書心得」標籤的文章

《金字塔原理:思考、寫作、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》讀書心得:人人都需要邏輯

圖片
        這本書教你如何做到有條理的商業寫作,不論是幾頁的企劃書、幾十頁的評估報告還是半頁的備忘錄,都能讓讀者很快地了解你的意思。然而,即使你寫的不是商業文件,也會受用無窮。         因為,這本書不只是講如何寫作,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。因為有很多人之所以寫出混亂的文章,是因為他根本也搞不清楚自己想寫什麼。作者告訴你如何用邏輯的方式(這個台灣人最不會了),確保自己的思考是全面性的,以及什麼才是你真正想表達的主旨。           當然她也會教你文章的架構:金字塔結構。一般台灣人可能聽說過「倒金字塔」寫作法:用在新聞報導,把最重要的資訊放在第一段,先大概描述整件事情,第二段再講主要事件的細節,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後面。作者發明的「金字塔」結構也是會先寫出整篇文章最重要的中心思想,但接下來提出的都必須是支持中心思想的論點,而且論點必須同類型的放在一組,各組再按照符合邏輯的順序排列,比如說發生順序、重要順序等等。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在理解資訊的時候本來就會自動把事物分類、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,才方便理解、記住。書中舉例:「希臘人就證明了人類的這個行為傾向,他們抬頭眺望星空,不是看到點點星光,而是看到星座的輪廓。」如果你已經把論點按照大腦的理解方式整理好,讀者就很容易吸收。 這麼做對作者也是有好處的。在分類以及排列順序的過程中,你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是否有漏洞。書中要求提出的所有論點必須「彼此獨立、全無遺漏」,看似專注完美、近乎苛求,但是依照金字塔原理寫作的話,的確能做到。作者常犯的另一個錯誤是列出一堆觀察到的事項,以為自己已經寫完報告了,實際上卻沒有做出自己的結論。(舉例:「公司有五個問題。」)金字塔原理會逼你想出屬於你的結論。(書中稱之為「歸納的飛躍」。)         在金字塔結構之前,還需要寫一段引言,用故事情節般的敘事手法引讀者注意並帶出主題,這樣最能拋開讀者腦袋裡原本存在的東西,引起讀者的興趣。而且開頭還要是讀者已經知道的事情。當他們覺得「沒錯這我知道,那又怎樣呢?」這時就可以帶入「衝突」(但是……),引發問題並簡述解決方案。這些元素順序可以稍做改變。作者寫引言時也...

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讀書心得:未曾想像過的新境界

圖片
看到這書名的時候,我真的是嗤之以鼻:我看過那麼多書,難道還要你教嗎?打開來看不就得了! 然而我讀沒幾章就心服口服:不愧是1940就寫好、1972改寫、到2016年還在我們這個遙遠小島國重新出版的傳世經典。 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(2016年) 這本書所提出的閱讀方法,號稱任何文類、只要是文字都適用,就連廣告也一樣。就像標題一樣:How To Read "A" Book,不定冠詞"a"表示任何書都可以。 (2003年修訂新版) 首先作者就定義: 一般人所謂的閱讀,即「看懂文字在寫什麼」,雖然可以從書中獲得資訊或是娛樂,但這只是閱讀的「第一個層次」而已。真正的閱讀應該要能提昇自己的能力:理解和思考的能力,這就是作者所謂的「主動的閱讀」。之後你應該有能力閱讀更困難的書。作者甚至還提出一套評量你有沒有「讀進去」的標準:你至少應該說得出這本書是關於什麼主題、作者對這主題有什麼想法、他的想法有沒有道理、這本書又對你有什麼影響。 作者把閱讀分成四個層次:第一層次僅理解字面的意思;第二層次「檢視閱讀」(略讀)是把整本書概略看過,能抓出書的重點和大意;第三層次「分析閱讀」是把書宛如解剖一樣的拆解,找出主題、主要論述、架構並評價,非常耗費心神;第四層是「主題閱讀」,即閱讀多本關於同個主題的書,分析比較各作者的觀點,客觀地呈列。 這本書花了很多章在講如何進行第三層次「分析閱讀」。我在看的時候覺得很扯,真的有必要這麼大費周章地把一本書翻來覆去,從關鍵字到句子到段落地解構再重新架構,才能讀懂一本書嗎?但最後作者說,其實大部份的書都不值得這麼做。所以,其實我只是還沒遇到值得這麼做的書罷了。甚至很多書根本就不值得每個字都看,只要用第二層次的方法「略讀」大略看過就可以了。作者說:「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,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。」對我來說,這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概念。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大逆不道,根本是對書本的褻瀆,沒有每個字都看完,怎麼對得起作者的辛勞!?但是在看這本書之前,我看了另外一本也是講閱讀法的書,那本書真的非常的「水」(內容鬆散),正好親身示範了:有些書就是整本只有幾句話對你有價值。世界上那麼多書,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看完那種書的每一個字,不如早早看完,把時間拿來看下一本,才有機會遇見像現在這本書一樣值得細讀...

《唐鳳: 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》讀書心得:能被增幅,是因為你願意

圖片
這本書並不是唐鳳的自傳,而是日本響噹噹的出版社「文藝春秋」(負責頒發芥川賞、直木賞等等)邀請台灣兩位作家和記者所寫成的傳記。我本來以為是什麼擦脂抹粉的歌功頌德,然而,當你讀完後,你也會和遇到唐鳳本人有一樣的感受:折服於她光芒畢露的聰明才智、同時又感佩於她對任何一個人的溫暖與尊重。 和一般傳記不同的是,這本書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、由唐鳳小時候開始寫起,而是先描述「現在」: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數位政委暨最年輕的內閣閣員、在疫情中因為口罩地圖大放異彩甚至揚名日本,被日本人稱為「天才IT大臣」。也許是因為唐鳳畢竟不是世界偉人等級的,所以需要先介紹她是誰、她的成就。之後再按照不同的領域劃分章節,從童年開始,沿著時間帶領我們一一經歷唐鳳生命中的挑戰與革命:在體制內教育遇到的挫折、轉而留學國外、回國開創國內體制外教育、學習程式進而創業成功退休、發現自己不容於傳統的性別框架、以黑客精神挑戰政府、最後加入政府。這些經歷單獨呈現都很驚人,更何況是一名才三十幾歲的人的經歷?看這本書,真的是會不得不佩服唐鳳的天才。 也因為唐鳳的才氣實在是如此突破天際,在跟著他的人生故事時,我們也會涉略各種領域迥異的知識和專家,簡直快變成一本科普書了!我還特別列了一份清單,羅列我感興趣的知識,之後打算再深入了解。書末其實也付了推薦書單,讓你可以和唐鳳一起沉浸在知識之海~看完也覺得,那種會說「文科的人都如何如何,理科的人才懂如何如何」的人,真的不過是井底之蛙,從未見識過文科真正厲害的人物,也根本不了解文科相關的知識,只侷限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。因為世界上的知識本來就是相通的,就像唐鳳現在雖然以理科的程式聞名,小時候卻是從文科的哲學啟蒙。知識本來就不分貴賤,不會因為你精通的是文科的知識,你就可以被瞧不起。 而身為一個天才,唐鳳卻沒有因此驕傲自恃、瞧不起人。我曾有幸聽唐鳳演講,她沒有準備任何的PPT,而是開了一個系統讓所有觀眾隨時提問,並且可以附議別人的問題,她再從最多人附議的問題回答起,並且回答到提問人滿意為止。她一面瀏覽成堆的問題、一面用超快的語速回答,時不時還摻些幽默的笑料,但她實在講得太快了,即使觀眾全部都是考試菁英的醫師,還是要等她講到第三句,才開始笑第一句的笑話。然而在面對我們這群思考明顯跟不上她的聽眾,她的語氣從頭到尾都非常溫暖沒有一絲不耐煩。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她是如何養成這樣的性格:在網路上。其實網路上...